招生就业处搭建网络平台 助力学生就业
2020-01-23 11:10 宣传部 郭秀玲 

招生就业处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按照“招生带就业、就业促招生”的工作思路,积极克服人手少、任务重所带来的困难,与校内各院系、各职能处室紧密联系、通力合作,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细化工作举措,201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了“稳就业”的目标。截止到2019年8月1日,毕业生初次综合就业率88.41%;初次高质量就业率41.98%。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和各院系、各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更离不开招生就业处每一位老师扎扎实实的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就业工作体系

学校初步建立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就业工作推进小组、就业辅导员 “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确立了“校为主导、院为主体”的就业工作方针。修订和完善了《德州学院就业工作考评办法》,明确目标责任,形成激励机制,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加规范,有章可循,为就业工作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招生就业处对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和社会调查,编报并发布《德州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详细分析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今后的就业趋势,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参考材料。

持续加大就业平台建设力度

校园招聘推动就业。招生就业处以承办2019年省级集中招聘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校园招聘活动,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共举办大型招聘会两场,行业性和区域性专场招聘会两场,组织宣讲会300多场,发布招聘信息600多条,累计提供职位信息8000多个,岗位信息超过5万个。多层次多门类多元化校园招聘活动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选择空间,同时也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认可。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网、国家人才网、齐鲁网等多家媒体对学校招聘会进行了报道。

基地建设拓展就业。深化校--地--企“三联动”,实行校企零距离对接,重点加大江苏和省内经济活跃地区就业基地建设力度,先后组织二级学院赴无锡、烟台、临沂、济南等地考察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基地80个,进一步拓展了就业空间。

信息平台助力就业。充分利用学校“省网+校网+微信”三位一体的就业管理系统,及时收集和共享省人社厅、教育厅就业网站和各高校就业网站信息,把网络、手机、新媒体等信息手段融入就业服务的各个环节,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搭建了网络招聘平台。

强化就业指导效能提升

通过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指导能力。邀请专家对就业指导人员开展师资培训,区别于以往范理论性的指导,指导内容要求主题化、具体化、实操化,力求指导人员通过培训会学、会用、会指导;举办就业政策和业务培训,帮助就业指导人员熟知、掌握就业政策和业务办理流程,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

通过活动载体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举办“就业能力提升月”系列活动,除了第九届模拟招聘大赛外,还邀请专家、校友、企业高管等进校为学生举办就业形势、生涯教育、简历制作、就业心得及感悟等方面的讲座40多场,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通过朋辈引领树立就业意识。评选第一届“大学生就业之星”和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积极作用。通过精准指导提升就业质量。区分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尤其是优秀毕业生、特困家庭毕业生、残疾和单亲家庭毕业生等,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创新工作思路助力大学生就业

面对成绩,招生就业处的负责人和老师们并没有停止追赶的脚步,他们对于2020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又有了新的设想。

推动体系建设,强化工作支撑。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要求各学院建立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确立“校为主导、院为主体”的就业工作方针,强力推动各项就业工作高效落实。实施《德州学院就业工作考评办法》,明确目标责任,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实施《德州学院就业基地管理办法》,建立高质量就业基地,拓宽就业渠道。

巩固就业平台,开拓就业市场。牢牢把握并不断巩固校园招聘、网络招聘和就业市场三大就业平台。举办大型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宣讲会等校园招聘活动,做到全年招聘不断线;深化“网上做市场”的理念,积极开展网上招聘活动,实现“有形”与“无形”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同时整合理事会、校会友、专业教师等资源,建立高质量“就业基地”和“优质企业资源库”,与用人单位密切互动构建新型合作关系,通过企业开放日、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系列活动,采取“实践+就业”的模式,实现用人单位、毕业生和专业建设三方共赢。

加强“四化”建设,形成就业合力。所谓“四化”,即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全局化。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组织师资培训和业务培训2-3场,打造专业化工作队伍,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区分和把握不同学生群体生涯和就业需求的差异,尤其掌握优秀毕业生、特困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残疾人和单亲家庭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状况,精准定位,实行“一生一策”的动态帮扶;整合各方资源,完善“省网+校网+微信”三位一体的就业管理系统功能,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响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形势,引导毕业生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鼓励基层就业。通过“四化”建设,形成就业合力。

全程化生涯教育,重塑就业观念。把生涯教育贯穿就业指导的全过程,营造“大就业”的概念,立足长远、以终为始谋划长效机制。实现学生生涯教育的全程贯通,结合就业指导课,通过举办模拟招聘大赛、生涯教育讲座、就业指导讲座等多种载体,在新生入学、在读以及求职阶段,分阶段分重点加入生涯教育知识,让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学生找到自己的适合点,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择业观。

关闭窗口